海参圈化冰后的几点注意事项
编辑: 时间:2021-12-15 18:14:28 点击:123
转眼间,又是新一年养殖序幕的开始。在这春生万物,大地回暖的惊蛰节气。如何能让我们圈里还有海参的朋友们,更安全、更舒服的顺利度过化冰危险期,是我们这一期节目,需要和大家共同思考的话题。
1.注意化冰后的参圈底层盐度过高: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近几年我们的海参养殖的圈内海水盐度,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以大连长兴岛地区为例,十年前的参圈盐度大多在千分之27到千分之29上下。十年后的盐度值,几乎在千分之30到千分之32左右徘徊。而春季冰层消融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有些参圈没有搅水增氧设备,底层局部的盐度会达到千分之36以上,构成了对于海参渗透压调节的阻碍。从而导致一部分体弱海参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在化冰后,适当的充氧,搅水,打破圈水分层,是有效预防化冰后海参损失的手段。
2.注意化冰后进排水量及水位的控制:
以前很多朋友会在圈内的浮冰融化以后,大量、迅速的排水,进水。理由是,觉得经过一整个漫长的冬季,担心圈里的水质不好了,想通过大排大灌的方式,尽快让自己的圈水和外海同步。但是往往越是这样做的朋友,反而在接下来的海参出爬,摄食环节容易出现不爱下滩,不爱伸展,不爱摄食的情况。根本的原因是,人为的,给海参造成过于强烈的应激刺激。就像把一个刚刚从被窝里睡醒的孩子,突然抱到室外洗凉水澡,被反差过于强烈的环境性应激刺激到了身体原本的平衡。所以循序渐进、少量多次的进排水,给海参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反而是为后续的下滩,出爬,摄食。提供了较好的体质积累。聊过了换水量,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水位的深浅。很多朋友会说,春天的圈水应该浅一些氧气高,这样有助于下滩摄食。还有的人会说,深点好,圈底水温高,深点不爱长草。其实无论水深也好,水浅也好。我们都需要考虑天气和自身参圈结构为前提。通常刚刚化冰的前半个月里,如果没有大风降温的天气,适当比原来降低一些水位,是有助于圈底溶解氧的提高。但前提是不宜排的过低过急。如果遇到大风降温天气,适当加深一些水位,防止水质过混,及浅滩处海参冻伤或风浪造成机械损伤。
3.注意化冰后对于“草”的心态:
近几年随着微信等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我们很多养殖朋友们都有了自己海参养殖群,水产圈儿。其中里面不乏很多对于参圈长草及如何防控的技术讨论群。好的一面,是普遍提高了养殖者对于参圈长草的思维认知。但也存在不好一面,那就是容易误导一些对于自身参圈管理思路,并不太清晰的朋友,容易跟风用药,人云亦云。结果往往都是喜忧参半,人家用的好的方法,轮到咱们自己圈,却并不一定适合。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能把握清楚,自己参圈的具体状况。做到因水质,因底质,因地区特点,因天气、潮汐等情况具体有针对性的专属方案。我常常会听到,很多朋友说,化冰以后应该来一遍扑草净,预防一下黄管菜,防止它泛滥。还有一部分朋友会说,管菜是好饵料,我们要转化让其变废为宝。这同样在黄管菜面前的两种心态,把我们对于参圈长草的态度,分成了两个阵营。各说各的理。但是,往往大家反而忽略了圈里海参的真实感受。强调撒杀草药预防的,往往没有考虑到撒完药以后海参是否中毒,圈底有益硅藻是否正常循环生长。强调将草变废为宝的,是否应该考虑一下,管菜为什么大量增长,在什么具体节点上,把管菜转变成饵料而又对海参没有负面的影响。
首先,长草的前提是参圈底部环境适宜草的生长。构成适宜环境的因素有:高氮、高磷、高PH。低藻相、低菌群、低溶氧。我们都知道,海参的粪便和死藻、残饵中主要元素构成是氮元素和磷元素。水底环境的微小藻类及细菌微生物由于利用氮磷元素的能力及速度赶不上大型藻类的吸收速度。微生物种群的繁衍速度达不到草的繁衍速度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草的疯涨。其次,在封冰期间,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未能够及时的排出。反而被管菜为代表的大型藻类当以碳源的形式吸收利用。在冰下迅速形成优势种群。当化冰后,由于很多菌群微生物对于环境转变的抵抗能力有限。导致了圈底的生物菌群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反而管菜一类的大型藻类有了更强的环境适应力。从而随着水温的不断适宜,草的数量也跟着不断增长。所以在现如今的海参养殖环境中,长草是符合自然生态平衡的一个环节,也正是因为草的出现,圈底多余过剩的元素物质才能得以转化。同样的,如果参圈底部的硅藻及微生物菌群足够强大且占据生态位能力明显。草的量自然不会过度疯涨。
通过分析这其中的规律,针对我们自己的圈情况合理调控。在草的快速生长期时,打破其适宜生长环境(降低水体PH值,通过微生物藻类等手段消耗、转化过多的富营养化元素。在临近管菜老化死亡的时候,预防好其死亡后可能带来的低溶氧,高硫化氢、高氨氮的可能。通过藻类和微生物手段为主,化学手段为辅的方式。将管菜真正变成海参的优质好饵料。
本期特别鸣谢图片素材提供者:
孙立民先生(水产苗种繁育技术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