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南省渔业协会!
池塘里蓝藻的生物消除方法-其他养殖-海南省渔业协会官网

池塘里蓝藻的生物消除方法

1、蓝藻的生物习性:

蓝藻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体内含有特殊的色素,一般呈蓝绿色,因而又称作蓝绿藻。因为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因而属于原核生物又被称为“蓝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喜欢高温、强光,多数的蓝藻有固氮作用,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自身需要的氮肥,从而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

2、蓝藻产生的原因:

水体的PH值过高,是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繁殖;水体中的含氮量过高,因为蓝藻利用其固氮的作用,将水体中多余的氮合成其自身可利用的淡肥从而快速生长;当水温高达25-35℃,光线过强时即达到了蓝藻生长的最佳环境,所以一般在夏季的7、8月份是蓝藻暴发的季节;水体长时间处于氮磷比例失调的状态,由于缺乏有利于有益藻类繁殖生长的磷肥,从而促进了蓝藻的生长;

3、蓝藻的危害:

⑴抑制其他有益藻类的生长。常见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螺旋藻、鱼腥藻、颤藻等,其中微囊藻的危害性最大,微囊藻在夏季高温的季节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蓝藻一旦形成优势种群,就会严重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其他藻类很少很难繁殖生长,水体很瘦。

⑵蓝藻高峰时能够引起碱中毒。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容易引起水体的PH值急剧升高有时会达到9.5以上,会使水生动物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输氧能力,PH值过高时能直接腐蚀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而窒息。并且PH值的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蓝藻的繁殖,因而形成蓝藻的恶性循环。

⑶蓝藻的过度繁殖加强氨氮的毒性。蓝藻的恶性繁殖,使水体的PH值升高,如此时遇到水体的氨氮值也偏高,则氨氮的毒性会增强。

⑷蓝藻毒素会引起水生动物中毒。当蓝藻大量死亡后,发出一股难闻的睲臭味,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分解产生大量的毒素,主要产毒的蓝藻是鱼腥藻、束丝藻和微囊藻。蓝藻毒素主要有肝毒素、神经毒素、胃肠接触性毒素。会引起水生动物肝脏出血、呼吸衰竭、肠炎等症状。

4、生物处理办法:

采用生物宝兑水均匀泼洒,通过生物调节水质而消除蓝藻,无毒无害,无需做解毒处理,一般两天左右即可达到水质清爽的效果。

其他养殖排行榜
  • 1池塘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形成的原因···
    池塘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2草鱼“白露劫”的参考对策
    草鱼“白露劫”的参考对策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3养殖池塘增氧的重要性,缺氧的后果···
    养殖池塘增氧的重要性,缺氧的后果,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4团头鲂养殖方法
    团头鲂养殖方法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5团头鲂鳊鱼养殖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团头鲂鳊鱼养殖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6如何分辨草鱼苗与草鱼鱼种的质量?
    如何分辨草鱼苗与草鱼鱼种的质量?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7水蛛的培育方法和水蛛栽培技术
    水蛛的培育方法和水蛛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8环境解毒+内服达克菌+外用复合碘···
    环境解毒+内服达克菌+外用复合碘组合治理小草鱼细菌性烂鳃病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9翘嘴红鲌如何人工繁殖?白鱼苗种培···
    翘嘴红鲌如何人工繁殖?白鱼苗种培育技术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10“精养草鱼塘里套养花鲢高产模式实···
    “精养草鱼塘里套养花鲢高产模式实验”中期报告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淡水养殖
    • 虾类养殖
    • 海水养殖
    首页 |协会简介 |领导信息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协会动态 |行业新闻 |媒体视角 |法律法规 |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