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养殖塘春季管理的五个技术要点
编辑: 时间:2021-12-15 18:11:00 点击:132
经过一冬的洗礼,开春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鱼体活力和摄食能力也逐渐增强,但是此时池塘环境也是极不稳定的,如早晚温差大、天气多变、水瘦、水体有毒有害物质易大量积累等,容易造成养殖鱼类摄食不稳定,如草鱼不吃食(草)或吃的较少,鱼体的抗病能力、抗应激能力下降,此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肠炎等细菌病和寄生虫病,影响鱼体体质和生长。所以春季是全年疾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池塘的水质调控及防病措施,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全年的病害发生率、提高鱼种的成活率,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养殖成本,缩短养殖周期,也是增加养殖效益的好时机。
1、多增氧,防气泡病
早春季节,多开增氧机,尤其是晴天中午多开(开机2~3小时),一方面是减少因水体不稳定而带来的缺氧、暗浮头等现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预防气泡病,进而预防烂鳃、烂尾等病害,提高鱼种成活率。早春晴天午后,常见草鱼突然“白尾”、下午“鱼跳”、“搅边”,有时镜检可发现,鱼体体表或鳃丝血管有气泡、气栓,这些都是典型的气泡病的症状;而有时症状却并不明显。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期草鱼极易感染细菌病,进而造成“烂鳃”、“烂尾”多发,且治愈难度极大,每年的四、五月份是这种症状的高发期。
“鱼跳”现象
草鱼尾部出现气栓
2、少杀虫、少消毒
由于开春后水质不稳定(水黑、水浑、底臭、缺氧等),鱼摄食不好、抵抗力低、抗应激能力差,如果在此时大量使用消毒、杀虫药,会加重鱼体的应激反应和对水质、底质的破坏,严重时养殖鱼类会缺氧或中毒。经常消毒、杀虫会使鱼体肝脏损伤、食欲减退、生长放缓、易发病(特别是虫害增加),大大提高了养殖的风险和成本。定期“福地安Ⅱ”改底,配合“氧速保”、“碧水安”调水,能起到很好的防虫防病效果。
3、勤改底
定期使用“福地安Ⅱ”、“底加氧”等改底,除底臭、解底毒,抑制寄生虫(卵)、有害菌的萌发,保持水体稳定,减少病害发生。
4、巧稳水
春季天气变化频繁,水温变化大,容易出现水红、水黑、水浑、起“幔子”等现象,这都是水质不稳定的表现,容易造成鱼种吃食差或不吃食、易发病等问题。一方面要养成定期改底调水的习惯;另一方面,定期使用“肥水肽Ⅱ”,肥水稳水,保持水体持续稳定,减少发病。
春季发暗的水体
浑浊、有油膜的水体
5、常保健
越冬后的鱼种体质偏差,在开始投料时,搭配“利多精”、“LY-生命素”等投喂,能快速恢复鱼种体质,是提高鱼种成活率和防病(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烂鳃等)的关键。
我们提倡可控生态养鱼技术,关键点是:重可控(可控降低风险)多增氧(溶氧限制产量)勤改底(底质影响水质)巧稳水(水稳决定存活)常保健(防病重于治病)少杀虫(防虫抑虫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