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南省渔业协会!
冬季放鱼种,如何快速鉴定鱼种的质量?-其他养殖-海南省渔业协会官网

冬季放鱼种,如何快速鉴定鱼种的质量?

安徽生物工程学校 钟诗群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1月份是冬季鱼种放养的最适宜时节。内陆大水体由于面积大,鱼种放养量大,时间紧,快速判断鱼种质量十分重要。“一看、二摸、三检、四缓适”能够较全面、准确、简捷、快速鉴定鱼种的质量。

一、看

当鱼类到达时,首先提取少量鱼进行打样和检查。

1.鉴定鱼种的质量看鱼种外貌

通过拉网,运行箱子,选择,拦截,包装,运输等过程,鱼类或多或少地受到伤害,并且出血是对物种造成更严重破坏的主要表现。红唇、红身、红鳃盖,俗称“三红”,是鱼种受到较严重伤害的典型症状,这样的鱼种质量较差、成活率低,存活下来的鱼体质恢复慢,易染病,特别是有大面积鳞片脱落的鱼易被水霉大量寄生,难以存活。红唇、红体、红鳃现象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运行时间过长;本鱼种的高密度挤在网箱内,网箱边缘的鱼会不断与网衣碰撞,导致唇部血红;网衣上的身体摩擦会导致鳞片脱落,皮肤会流血红色;鱼太密集时,互相摩擦挤压会导致鳃盖流血红色。跑步时间越长,“红嘴唇、红身、红鳃”的鱼就越多,出血和发红就越严重,当鱼的尾鳍大量分叉、裂开时,运行时间越长,鱼的红唇、红身、红鳃盖就越多,出血和红肿越严重。二是运输时间过长。当运输密度过大,运输时间过长时,鱼群相互顶撞、挤压,特别是与箱壁的顶撞,也会导致大量鱼种出现“红唇、红身、红鳃盖”现象;因运输导致的“三红”鱼,鳞片脱落较少,红身也较轻,主要为嘴唇和鳃盖出血发红。当鱼种中只有少数个体出现“红唇、红身、红鳃盖”时,属于正常现象,当“三红”鱼所占比例达到10%左右时,属于鱼种质量较差,不宜选用。

2.鉴定鱼种的质量看鱼种体色

鱼种的质量明显地反映在鱼体的颜色上。不同种类的优质鱼种体色有所不同:青鱼体色呈灰白色,越健壮、体色越淡;草鱼体色呈淡金黄色,灰黑色网纹鳞片明显,越健壮,金黄体色越显著;鲢鱼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越健壮,银白色越光亮;鳙鱼体色呈金黄褐色,两侧有黑色斑点,越健壮,黑色越淡,金黄越显著。所有黑色、灰色、浮华的鱼都是不健康的劣质鱼。

3.鉴定鱼种的质量看鱼种体质

当鱼种从车仓中刚捞出时,跳动敏捷有力,说明鱼种体质好;捞出时,鱼种绵软、无力、不跳动,说明鱼种体质较差。导致鱼种衰弱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鱼种过早停止进食,体型偏瘦。鱼头大,躯干细而无肉,尾柄细。二是缺氧昏迷或二氧化碳昏迷。缺氧昏迷往往发生在短距离运输中,缺乏氧气供应,这种鱼类在短时间内缺氧昏迷,放入五大湖,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稍长一些,就会造成大量的死亡。二氧化碳中毒昏迷常发生在长途密闭仓库运输中。鱼类的长途运输必须每4到5小时更换一次,否则当水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大量进入人体血液,使血液的酸碱度降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严重时会导致鱼类昏迷和死亡。处于轻度昏迷状态的二氧化碳中毒鱼在放入大量水中后可能需要几分钟才能恢复正常;在深度昏迷中,通常很难或不可能恢复。

4.鉴定鱼种的质量看鱼种特征

目前,大型水体中存在着几种鱼类,如青鱼、草鱼、银鲤、头鱼、短鱼、鲤鱼、鲫鱼、五灵脂、桂鱼、赤藓等。青鱼、草鱼、鲢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鳜鱼、翘嘴红鲌很少有相似品种或品系,种类特征明显,容易辩认;鳙鱼出现一些变异品种,如黄色鳙鱼、白色鳙鱼、红色鳙鱼以及鲢鳙杂交鱼等。这些鱿鱼的变种尚未在市场上被广泛接受,必须予以识别和删除。杂交鱼体色较深色,但头部较小,失去了大头的优良特征。它必须被解决和移除。纯种鲢鱼,宽阔的头部,灰黑色的体色,体布有许多不规则的花纹。鲤鱼和十字花科鲤鱼有许多品种或品系,必须根据其主要特征迅速加以鉴定。如:普通鲫鱼体色较深,鳞片较大;祥云鲫鱼体色金黄,胡须短;银鲫体白色,鳞片较小;剑鱼鲤鱼体色金黄,体形纤细,尾鳍鲜红色。

5.看天气、温度

虽然天气和温度与鱼类物种的质量无关,但它们直接影响到鱼类物种的生存率。5℃~6℃是鱼种放养的最适宜水温。当气温与水温都稳定在5~6℃时,对鱼种的运输、放养都最有利;当气温低于3℃或高于15℃时,不利于鱼种放养;当气温与水温相差5℃以上时,经过长途运输的鱼必须经过缓温(用待放水体的水缓慢更换运输仓中的水,使鱼体温度与待放水体的水温基本一致)后,才能放入待放水体中。

二、摸

“摸”是对“看”的补充,主要是鉴定鱼体的表面黏液:若鱼体光滑圆润,则表示鱼体的皮肤正常。若鱼体皮肤粗糙多刺,则表示鱼种的表面黏液较少。或者消失。失去黏液的保护,鱼体容易受损,;失去黏液的屏障,外界水份会透过皮肤大量渗入机体,使体内渗透压失衡,成活率大大下降。造成鱼体表面粘液消失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鱼体皮肤受到挤压、摩擦、撞击、疾病等因素的严重破坏,粘液分泌功能减弱或消失。二是鱼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干燥寒冷,表皮受损,粘液分泌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三是水质恶化、缺氧、ph值过低时,鱼体皮肤严重受损,表皮粘液分泌功能降低或完全消失。如果身体粘液减少或局部粘液消失,鱼放入大湖后,体表皮肤粘液可迅速恢复,不会影响鱼的生存。当大部分表皮粘液完全消失时,这种鱼的存活率很低,不能选择。当然,鱼皮粘液也不是越多越好,粘液过多、泥泞、呆滞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三、检

检是针对病原体的检测。在冬季,一些病原体完全死亡和消失,一些病原体潜伏在鱼类体内,并被鱼种带入和传播,如锚头幼虫、环虫、轮虫、鳃隐孢子虫、粘孢子虫等。寄生于鱼体表的锚头鳋,肉眼可见;寄生于鳃片上的指环虫、车轮虫、鳃隐鞭虫等,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检测;寄生于肠道中的寄生虫或细菌,须对肠道进行解剖;还有些病原体,如黏孢子虫、细菌、病毒等,还须对鱼种来源地进行调查,严禁疫区鱼种进入。所有鱼类必须在放养前根据药浴(杀虫剂、杀菌、收敛)的测试结果选择。

四、缓适

“放松”是鱼种进入新环境前的适应过程,对鱼种的释放进行了最终的综合质量观察。不能将鱼种直接抛入水体中,一定要通过缓适箱或缓适仓的缓慢适应后,自行游入待放水体。它的作用有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它为鱼类提供了一种缓和过程。当鱼类刚从拥挤的筒仓里被带出来时,它们会对压力和恐慌做出反应。一旦进入湖中,它们会头晕,四处游荡,冲上岸,或直接将淤泥倒入水底,造成不必要的伤亡。鱼种通过缓冲箱(仓库)后,会游过鱼箱(仓库)的口,这样既不会对鱼种造成二次伤害,又能防止应激反应造成的死亡。二是对所有要放生的物种进行过滤试验,收集死鱼,更准确地掌握要饲养的物种数量。“看、摸、检”只能对鱼种的少数个体进行质量鉴定,“缓适”能够对所有待放鱼种进行全面观测:一旦发现有部分死鱼或濒临死亡的鱼漂浮于水面,立即停止卸鱼,并对鱼种质量进行更加全面的质量检测,给客户作出合理解释和退回。鱼的质量取决于不同鱼缸中装载的鱼的数量;同一鱼缸不同部位的氧气会有所不同,鱼的质量会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些供应商会放一些劣质鱼甚至死鱼。在鱼缸里,蟑螂检查员不注意,它们被装入称重箱,或者少量垂死的鱼直接加入到好鱼中。一些鱼类物种由于缺氧、二氧化碳中毒等因素,处于不可逆转的深昏迷状态或濒临死亡,“看”摸“都很难找到,通过轻松观察盒子(仓库),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特别是夜晚鱼种放养,缓适箱(仓)必不可少。

总之,通过一看 二摸 三检 四缓适的有序过程,能较全面、快速鉴定鱼种的质量,非常适用于大水体冬季鱼种的大量收购。

其他养殖排行榜
  • 1水产养殖技术:草鱼主养模式技术要···
    水产养殖技术:草鱼主养模式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2池塘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形成的原因···
    池塘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3鱼塘捕鱼的拉网、抬网、撒网三种方···
    鱼塘捕鱼的拉网、抬网、撒网三种方法简介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4水产养殖动物对盐度的适应性
    水产养殖动物对盐度的适应性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5草鱼“白露劫”的参考对策
    草鱼“白露劫”的参考对策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6团头鲂养殖方法
    团头鲂养殖方法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7养殖池塘增氧的重要性,缺氧的后果···
    养殖池塘增氧的重要性,缺氧的后果,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8翘嘴红鲌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翘嘴红鲌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9水蛛的培育方法和水蛛栽培技术
    水蛛的培育方法和水蛛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10如何分辨草鱼苗与草鱼鱼种的质量?
    如何分辨草鱼苗与草鱼鱼种的质量?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淡水养殖
    • 虾类养殖
    • 海水养殖
    首页 |协会简介 |领导信息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协会动态 |行业新闻 |媒体视角 |法律法规 |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