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草鱼出血病
编辑: 时间:2021-12-15 18:28:13 点击:133
草鱼是我国的“四大家鱼”之一,养殖量约占我国淡水鱼养殖量的20%,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草鱼养殖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但仍然以华中地区(湖北和湖南)为主要养殖区,该地区草鱼养殖历史悠久,养殖规模颇大。随着草鱼大面积的养殖,草鱼的病害日趋严重,尤其是草鱼出血病(GrassCarphemorrhage),该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自1972年发现以来,该病不断危害养殖草鱼,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草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草鱼出血病的病原及生化特性、疫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以及疫病防控等方面做一介绍,以便广大养殖户和技术从业人员更进一步认识草鱼出血病,为该病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一、病原及生化特性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Carpreovirus,GCRV),属于水生呼肠孤病毒属,是中国大陆分离的第一株鱼类病毒,也是已知的水生呼肠孤病毒属中致病性最强的病毒。该病毒为分节段的双链RNA病毒,各节段之间的基因易发生替换和重组,从而产生新毒株。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径为65~72nm,核心直径为50nm,无囊膜,具有双层衣壳结构,不含脂类,所以对脂溶性溶剂(如氯仿、乙醚、甘油等)不敏感。对酸(pH=3)和碱(pH=10)处理亦不敏感。GCRV对温度(56℃)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组织中的病毒于-20℃保存两年仍具有活力。
二、流行情况
草鱼出血病主要通过水平途径(水和外寄生虫)进行传播,现已确认的传染源是感染的或带毒的草鱼。该病主要在水温为20~30℃的季节发病,尤其是水温为25~30℃时,发病最为严重。特别是在草鱼主要养殖区的华中地区,草鱼出血病全年具有2个明显的高峰阶段:第一个高峰期是6月初到7月初,此时水温超过25℃,草鱼出血病发病严重,主要危害养殖二龄草鱼,即前一年春季投放的夏花鱼种经过一年饲养并越冬以后的春片鱼种,并造成大量死亡;第二个高峰期是9月份到10月份,此时水温下降到30℃以下,主要侵害一龄草鱼,即当年草鱼种,死亡率达90%以上,其他年龄的草鱼很少发病。该病除了感染草鱼外,还可以感染青鱼、罗汉鱼、麦穗鱼和稀有鮈鲫等,尤其对稀有鮈鲫更敏感,死亡率可达100%。该病流行区域广泛,目前已在我国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上海、河南、河北、四川、东北各省等省市和自治区均有流行。
三、临床症状
关于草鱼出血病的临床症状,一直沿用最初报道的3种类型,即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和红肠型。但就近几年利洋公司对草鱼出血病的调查和统计,发现患草鱼出血病的草鱼和青鱼主要出现肠道均匀发红的症状,少数患病鱼有红鳍红鳃盖现象,偶尔可见红肌肉的症状。解剖患病草鱼和青鱼,可见肠管均匀发红,附着在肠管上的脂肪也出血、充血发红。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内壁亦出血发红。但是发病鱼的体表大多数基本无明显的异常。
肠道发红,周围脂肪组织出血
肠道内有大量黄色粘液,内壁严重出血、充血
四、诊断方法
1、宏观诊断法
根据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情况和患病鱼的临床症状来诊断的方法。就目前的养殖鱼的种类,草鱼出血病主要侵害草鱼和青鱼,同塘的白鲢、花鲢、鲫鱼和鲮鱼等均不发病。发病水温在20-30℃,主要感染一龄草鱼和青鱼的秋片鱼种和越冬后的春片鱼种。感染该病的草鱼和青鱼最显著的症状是肠道均匀发红,少数病鱼红肌肉和红鳍红鳃盖。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可初步判定为草鱼出血病。
2、微观诊断法
此方法即实验室诊断方法。为了进一步确诊草鱼出血病,借助实验室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等方法进行鉴定。具体为取病鱼内脏组织,处理后无菌接种敏感细胞分离病毒,然后进行ELISA或RT-PCR鉴定,或者用组织病料制备的病毒悬液接种细胞后直接取细胞培养物进行特异性RT-PCR,通过特异性条带或进一步的测序结果确定病鱼是否患有草鱼出血病。
五、防控措施
草鱼出血病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主要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减少诱发因素两方面着手,做到预防疫病发生(发病前)和控制死亡量(发病后),以减少草鱼出血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1、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发病
定期内服免疫增强剂(如多种维生素、低聚糖、植物多糖等),提高鱼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免疫增强剂对预防草鱼出血病有明显的效果,草鱼推迟发病和死亡率降低或不发病。投放苗种时一次投放同一规格的苗种,保持密度适宜,避免大规格鱼吃料多的情况出现。
2、减少诱发因素,控制死亡量
很多情况下草鱼属于隐性带毒,可以带毒养殖到出塘。但是当受到强烈应激时,就会诱发草鱼发病且出现大量死亡。加大增氧,特别是阴雨天气,可以避免草鱼感染草鱼出血病时因为缺氧而加重死亡;使用稳水剂,减少水变引起的发病;减少外使用药物和拉网,避免应激引起的暴发死亡;控制投喂量,避免吃料过多诱发的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