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四大家鱼鱼产卵场分布情况
编辑: 时间:2021-12-15 18:14:18 点击:46
草、青、鲢、鳙4种鱼是我国著名的经济鱼类,也是优良的养殖品种,被称为“四大家鱼”。长江是四大家鱼主要的栖息繁殖地,长江干流及湘江、汉江和赣江等支流,都有其产卵场分布。每年5月至8月,水温升到18℃以上时,每逢发生涨水,家鱼便集中在产卵场繁殖。在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尚未突破和普及前,淡水养殖所需的苗种仍依赖天然捕捞。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重庆至江西彭泽江段内,共分布家鱼产卵场36处。1969年以后,长江中游新码头、新峡口和下车湾等产卵场,因河道裁弯取直已不复存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长江干流家鱼繁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鱼苗江汛规律无明显变化,四大家鱼产卵场也无大的变化,仅位于水库内前段的三斗坪至十里红江段,因水文条件改变而很少有家鱼产卵活动。据1986年调查,从重庆至四家镇,共分布具有一定规模的家鱼产卵场30处,其中重庆至三斗坪江段,分布有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占全江的29.6%;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有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占42.7%;城陵矶至武穴江段有产卵场8处,产卵量约占27.7%。此外,富池口、九江、湖口、彭泽4处也分布有规模较小的产卵场。
四大家鱼的成色,在不同江段存在一定差异。上游江段家鱼苗主要为草鱼,约占家鱼苗总数的80%~90%以上。宜昌至城陵矶江段的家鱼主要是草鱼和青鱼。在枝城和监利,家鱼苗总数中,草鱼分别占62.8%和61.4%;青鱼分别占37.1%和29.8%。
根据分析推测,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涪陵以下位于库内的8个产卵场,将因水文条件显著改变而消失。在水库内成长并达到性成熟的家鱼,将上溯至干、支流回水区以上的河段繁殖,形成新的产卵场。随着亲鱼数量增多,产卵规模相应增大。三峡水库在5月以后,库区平均流速大于0.5m/s,进入库区尚未孵化的鱼卵仍能随水漂流继续孵化长成有一定游泳能力的幼鱼,并将有大量鱼苗滞留在库内。
水温是制约家鱼产卵的因素之一。家鱼繁殖季节,长江干流水温变动在18~28℃之间,21~24℃时为产卵盛期,产卵的下限水温为18℃。
三峡水库为峡谷型水库,建库后不会发生大范围的稳定水温分层现象,但在升温期,部分支流及局部干流库段可能出现短时水温分层现象。近坝段在4~5月有短时水温分层,但在4月下旬出流水温已超过19℃,能够满足鱼类产卵所需水温(18℃)的要求。此外,由于库内浮游生物将比原长江河道中丰富,环境有利于鲢、鳙鱼类肥育和生长,其资源将比建库前增多。
宜昌至城陵矾江段分布的11个家鱼产卵场,是长江最重要的家鱼繁殖区。这一江段家鱼繁殖的重要因素是涨水条件。在自然状态下,一次涨水过程是几天或更多时间,流量不断递增,并形成陡峭的洪峰,然后流量逐渐减少。三峡工程修建后,6~9月水库按防洪限制水位运行。
五六月份上游发生的洪水,主要通过发电机组下泄,使水库逐渐回复到防洪限制水位。通过机组下泄的径流同自然涨水过程有差异,涨水过程洪峰低平,涨幅变小,使家鱼产卵活动受到影响。因此,在三峡工程兴建后,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应对水库进行综合调度运行,安排几次较大的下泄流量,以强化坝下游江段的涨水过程,为长江中游江段家鱼产卵创造所需的水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