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南省渔业协会!
水产养殖户必问的10个问题,不信你试试-其他养殖-海南省渔业协会官网

水产养殖户必问的10个问题,不信你试试

文|图动保事业部马召腾

在水产养殖中,“水质、体质、底质”是养殖成功的三要素。然而因为“底泥”深深的隐藏在池塘最下面,不像水和鱼那么容易被观察到,所以人们常常忽略改底的重要性:有人觉得鱼又不生活在底泥中不需要改底、有人说我已经清淤了不需要改底、有人说改底都是卖药公司忽悠客户的说辞、有人说改不改底差别不大还不如多内服、有人说底再差对水和鱼影响不大……众多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对于高密度、高投喂的池塘养殖,需要时刻关注池塘底部状况,有时你意想不到的很多池塘问题其实根源都在池塘底部。一般来说在养殖的前期,因投喂量小、存塘量小、投肥用药量小,所以池塘底部都保持的比较健康,但是随着养殖的节奏,到了每年6-8月份的高温期底部问题就开始爆发。

笔者接触水产养殖工作13年,在平时走访池塘的过程中,常常被问及很多关于改底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十条,谨供参考!

一问“底改”

我原本好好的底泥为什么会恶化?

答:底泥恶化的最核心原因是“底部溶氧缺乏”!随着水位逐渐加深,能够到达池塘底部的溶氧越来越少,同时由于投喂和鱼类粪便在底部的堆积,这些有机质耗氧也越来越多。所以底部溶氧越来越少、底部粪便和残饵堆积越来越多,在这种矛盾的相互作用下、底泥也就会逐渐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如图1)。

图1、在缺氧的影响下,底部发生一系列变化

二问“底改”

恶化的池塘底部有哪些明显特征?

答:恶化的池塘底部会在颜色、气味、理化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底部堆积的各种有机质和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参与下,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我们可以称作“呼吸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大自然经过数万年的演化,已经可以让这些底泥中的有机质在有氧、微氧甚至无氧情况下都会发生“呼吸作用”,只是不同情况呼吸的产物不同而已。我们根据氧气参与的情况不同,可以把池塘底部分成6种不同程度恶化的情况(如图2)。

图2、池塘底部不同程度恶化的6种情况

因此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程度恶化的底部会依次出现底部酸化、亚盐升高、底泥发黑、气味发臭、底泥上翻等特征!

同时随着底部缺氧越来越严重,“氧债”逐渐增大,所以底泥中氧化性物质减少、还原性物质增多,可以用理化指标表示就是:“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因此我们使用氧化性物质去改底的目的就是提高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而氧化还原电位的数值可以使用工具直接测得。

三问“底改”

我的池塘底部什么时候是健康的?

答:一般在养殖刚开始,或者池塘清淤之后池塘底部是健康的,这时不需要改底!此时底部有机质堆积还比较少,在较为充足的氧气参与下,有机质通过“有氧呼吸作用”转化成对池塘无毒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这个阶段底泥呈现原本的黄色、无气味,是健康的底部(如图3)。

图3、黄色无味的健康底部

图4、池塘底部不同程度恶化时微生物作用情况

四问“底改”

我的池塘底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危险?

答:当池塘底部残饵粪便不断增多,氧气开始缺少时,有机质在“硝化细菌”的参与下,通过系列反应生成硝酸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伴随部分有机酸产成(见图4),此时的底部由弱碱性开始呈现弱酸性,这只是底部恶化的开始,但是对养殖危害还不大,所以养殖过程中很难察觉。这种情况在华中区一般出现在5-6月份,此时也是预防改底的最佳时期。

五问“底改”

高温期我的池塘为什么会亚盐偏高?

答:亚盐偏高的根本原因是底部因缺氧恶化造成的!随着溶氧逐渐缺失,底部开始从有氧呼吸变成微氧呼吸,此时一些好氧的硝化细菌受到抑制,而喜欢缺氧环境的“反硝化细菌”开始把池塘中的含氮无机盐和有机物反应产生亚硝酸盐(见图4),因此这时“氮呼吸”产物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会越来越高(如图5)、此时的底部已经恶化到很容易被察觉的地步了,因为氨氮和亚盐的偏高会严重影响鱼类的摄氧能力,所以此时鱼会吃食不欢、甚至开始烂鳃死亡。

图5、氨氮和亚硝酸盐指标开始偏高

六问“底改”

为什么原本黄色的底泥会变黑?

答:变黑是底泥中金属离子变化的结果!底部氧气逐渐被完全耗尽,进入“氧债”的阶段,此时底泥中高价金属离子铁和锰开始在“铁锰还原细菌”的作用下(见图4),发生“铁锰呼吸作用”,生成二价的铁锰离子,而二价的铁锰离子是呈现黑色的。所以原本黄色的底泥,此时开始变成黑色,并且底泥已经丧失了自净能力,养殖户通过撬取底泥观察很容易看到底泥逐渐发黑的变化(如图6)。所以底泥变黑是底部由“无害变有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6、开始变黑的底部

七问“底改”

为什么我的池塘底泥会发臭?

答:“臭”是底泥恶化后产生有毒物质的味道!在更高“氧债”的环境下,池塘底部的“硫酸还原菌”开始将底泥中的含硫化合物,还原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见图4),而硫化氢不仅可以造成鱼类中毒,还会呈现一种臭鸡蛋的气味,所以当你在池塘下风口能够闻到池塘中飘来一股恶臭的气味,此时就要提高警惕,因为这就是底部严重恶化的一个信号。

八问“底改”

为什么高温期我的池塘会冒泡、上翻?

答:这是严重恶化的底部产生大量气体、并开始外溢的现象!最严重的底部恶化就是在这个环节发生,因为底部已经发黑发臭,如果持续严重下去,就会出现一种“甲烷产生菌”开始发挥作用(见图4),把底泥中的含碳有机物还原成有毒物质“甲烷”。甲烷是种密度较小的气体,等甲烷积累过多,就会连带发黑发臭的底泥上翻,所以在池塘严重恶化的料台附近,会在白天看到上翻的气泡和底泥(如图7),这种情况不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夜晚翻塘、鱼类爆发性出血病、鱼类中毒等情况。

图7、严重恶化的底部会有气泡和底泥上翻

九问“底改”

高温期我该如何预防底部恶化?

图8、底质问题处理策略

答:对于还没看到任何症状的池塘,也许底部刚开始进入“酸化阶段”,因此在7-8月份建议每隔10天使用一次生物型底改产品(例如底倍康),进行温和持久的底部环境改良,防止底质进一步恶化而带来损失。

如果预防性底改没有做到位,而出现亚盐或者氨氮超标现象,虽然此时对鱼类正常摄食有了一定影响,但也不要惊慌!建议立即使用水体亚盐降解剂(例如硝胜克),清除水体多余亚盐,然后第二天及时使用生物+化学底改产品(底健康组合)进行底部巩固改良,保持底部高氧化还原电位。

十问“底改”

如果我的底部已经很严重了怎么办?

答:如果已经觉察到有底泥变黑发臭,甚至出现底泥上翻的情况,说明底部已经危害很严重,目前高温期池塘各种疾病爆发和缺氧浮头大多都和底部恶化有一定联系,因此这种池塘在鱼类还没出现严重问题前,需要每隔7天使用生物型+化学型底改产品协同改底,因为生物型底改产品(如:底倍康)可为底部补充有益微生物和过氧化钙(碱化、增氧),化学型底改剂(如:底倍健)可以通过强氧化性和高渗透性提高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如图9)。

图9、底倍健有效提升氧化还原电位

结束语

底质虽然隐藏在水体最下层,但他却在高温期时刻左右着您鱼塘的安全,虽然我们不能直观的看到底部究竟好不好,但底泥释放的一些危险信号还是需要足够警惕。在此、笔者还是强烈建议大家要有“预防性底改”的意识,因为预防性底改是成本最低、也是对池塘危害最小的底改方式。黄金投喂的7-8月,给您池塘底部两个月的呵护,我相信可以更有力的为“高投喂、快长鱼”保驾护航。

其他养殖排行榜
  • 1池塘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形成的原因···
    池塘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2草鱼“白露劫”的参考对策
    草鱼“白露劫”的参考对策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3养殖池塘增氧的重要性,缺氧的后果···
    养殖池塘增氧的重要性,缺氧的后果,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4团头鲂养殖方法
    团头鲂养殖方法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5团头鲂鳊鱼养殖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团头鲂鳊鱼养殖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6如何分辨草鱼苗与草鱼鱼种的质量?
    如何分辨草鱼苗与草鱼鱼种的质量?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7水蛛的培育方法和水蛛栽培技术
    水蛛的培育方法和水蛛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8环境解毒+内服达克菌+外用复合碘···
    环境解毒+内服达克菌+外用复合碘组合治理小草鱼细菌性烂鳃病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9翘嘴红鲌如何人工繁殖?白鱼苗种培···
    翘嘴红鲌如何人工繁殖?白鱼苗种培育技术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10“精养草鱼塘里套养花鲢高产模式实···
    “精养草鱼塘里套养花鲢高产模式实验”中期报告
    发布时间:2021-12-15
    阅读量:[list:visits]
    查看详情>>
    • 淡水养殖
    • 虾类养殖
    • 海水养殖
    首页 |协会简介 |领导信息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协会动态 |行业新闻 |媒体视角 |法律法规 |政策文件